随着智能化趋势进入产业互联网的视野,“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有了更有力的支撑。

2012-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由20.9%提升到了41%以上,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50%左右。与此同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消费互联网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样地,在2025年左右,我国产业互联网平台交易规模将有望首次超过消费互联网。


(资料图)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2017-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及增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院、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的《琶洲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中指出,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具有三大特征:产业属性,深度融合,融通发展。

这意味着,平台在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上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平台属性也是引领产业的关键。这与消费互联网时代之初平台型企业的崛起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产业互联网也正在成为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第二增长曲线:其凭借在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消费端影响力,在云服务、在线办公、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度布局,打造垂直产业及细分场景解决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相互作用,则是贯彻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力机制。

“每个产业都会形成产业互联网平台,每个行业都会被产业互联网重构。”

琶洲产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兼CEO贺东东提到,目前,大量优秀的企业在构建乃至已经构建起了在细分行业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而在”融通发展“的作用力下,企业战略和结构则直接影响产业竞争优势。

在产业集群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结合区域特点成为了深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该报告分析的广州海珠区,虽位于城镇化率最高的珠三角地区,但从互联网发展史来看,广州起步晚于北上杭深等城市,因此一直被视为开拓型区域。而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不同城市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进一步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打造方向特点。如,北京更加聚焦发展基于行业知识和自主技术的细分平台,深圳正在积极推进AI、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而作为目前产业密度较高的区域,广州的自身产业优势则在于建设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平台、交易平台及服务商等。

报告指出,根据行业属性和发展路径的不同,在产业互联网三个主要发展模式——产业主导型、平台引领型、技术融合型下,海珠区已经分别拥有了重点企业。在以产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有广药集团、广州地铁、索菲亚等作为行业龙头,从生产制造侧切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在软件及技术服务业,树根互联、科大讯飞、致景科技、唯品会等企业从不同的市场主体出发,分别从供应流通切入、或是消费侧反向切入,推动产业互联网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快消费互联网平台向全产业链数字服务转型。而在前沿技术领域,有技象科技、灵聚科技等技术驱动型中小技术企业,加快AI、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与产业互联网等融合应用。

图源:《琶洲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

目前,海珠区有9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亿元级平台企业,其中包括6家产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内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发展势头可观。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更需要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早在2016年,广州市政府就已经通过了《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作为广州科技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已经拥有了超过3.4万家企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营收为957.7亿元左右。

《琶洲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海珠区产业互联网产业链图谱

作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途径,产业互联体现在硬件、软件、数据集成三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实现市场、设备、资源层面的互联,才能进一步走向知识和人才的互联。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产业互联的价值在每一个生产和服务环节都拥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如,通过产业互联进行创新设计、强化质量、拓展产品市场、延展衍生服务从而将制造业转为制造服务业等。

“中小企业当下面对的不只是生产和人才门槛的问题,还有在整个产业互联网生态里的战略和定位问题。”

贺东东告诉36氪,数字化转型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从政府战略和基础设施的角度,市场不断的渗透和利好,已经让更多的企业能及时看到生态伙伴的动向,拥抱产业互联网,找准自己在细分市场里的独特价值。而从技术服务来看,如何将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沉淀下来,以SaaS化应用和无码化操作系统的形式直接推广到中小企业的经营中,则是像树根互联这一类企服厂商需要继续探索的命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