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都不敢接订单,不是不会做,是做不完。”近日,在位于册亨县纳福街道锦绣苑的莲伊刺绣工作室里,老板黄莲说手里压着的订单太多,为了高质量交付订单,她只能婉拒客户投来的新订单。


(相关资料图)

黄莲是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服饰的传承人,近年来依托册亨县锦绣产业的发展,她将指尖技艺变为谋生工具,从一名“打工人”摇身变成“小老板”。

册亨锦绣苑 叶方杰 摄

而在册亨锦绣苑内,像黄莲这样的“老板”有50余人,在她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有30000余名妇女参与到锦绣事业中来,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近年来,册亨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决策部署,依托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手工技艺,通过“锦绣计划”打造出了以刺绣为主的民族产业。弘扬布依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少数民族妇女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强有力支撑。

“布依之花”走出国门

册亨县是布依族聚居地,布依族人口占比高达78%,是“中华布依第一县”,同时也是“中国布依族刺绣艺术之乡”和14个省级“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之一。

“我们的产品曾登上北京时装周,也曾亮相世界。”据黄莲介绍,她们所绣的产品,成功走进了北京时装周,在北京恭王府举行“依梦·永不遗失的绣梦”EVECINAY高级时装秀上大放异彩,绣娘们也曾参加过“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等,册亨“绣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   张妮 摄

在册亨锦绣苑的各家门面里,只见绣娘们飞针走线,绣片上花纹、飞鸟等图案栩栩如生。这些产品深受海内外客户青睐,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甚至还出口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布依民族服饰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了布依民族之美。

“锦绣苑”释放集群效应

为改变布依服饰产业长期以来“小散乱”的局面,助推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册亨县在纳福街道的易地搬迁社区新建成锦绣苑布依产业一条街。

据纳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金贵介绍,锦绣苑占地总面积约1850平方米,现有布依民族特色服饰、盘扣、香包、蜡染等手工制造企业47家,旨在打造集传统工艺生产、休闲购物、特色旅游、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创业就业孵化园区。

展示扎染作品  王国义 摄

今年以来,在锦绣苑先后开展“巾帼情牵非遗、锦绣扬帆起航”蓝染体验及玩偶嘟嘟新品发布活动、“税惠千万共建现代化”非遗技艺体验及文创活动、贵州省家庭教育亲子蓝染实践、“盛夏赋雅趣、锦绣满粽香”端午节大型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特别是在展示服饰之美的“时装秀”上,“绣娘”们既是服装的设计者、制作者,也是“模特”,所展示的一针一线都蕴含着艺术之美,一花一朵都是民族符号,精美的艺术产品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锦绣苑采取“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模式,全力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长期带动手工制作、加工制造、工艺生产等就业136人,间接带动锦绣产业就业1200余人,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册亨县绣娘近3万余名,其中高级绣技绣娘2857人,布依服饰、刺绣等传承人40余人。

民族团结“纽带”越绣越紧

“十三五”期间,册亨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安置2.01万户8.75万人,搬迁占比全国第一,搬迁人数全省最多,全县24万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搬出深山搬进城镇,成为新市民。

为了破解搬迁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不强、搬迁群众增收乏力等现实问题,册亨县把“锦绣计划”和易地搬迁有机结合起来,让城市能更好接纳各民族群众,让各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做实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一枚小小绣花针,将民族团结的“纽带”越绣越紧。

制作扎染工艺  王国义 摄

截至目前,全县共打造易地搬迁社区民族团结示范廊带2条,打造提升社区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广场29个、民族文化活动室22个,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2个、省级19个、州级73个、县级88个。

“在老家的时候,我们做的衣服都是自己穿自己用,现在可不一样了,一天剪剪绣绣就能赚钱,换作以前,想都不敢想。”搬迁群众岑柱兰说道。

锦绣苑门店内的手工艺品  王定惠 摄

“锦绣计划”既推动了布依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市场培育,也解决了部分新市民的就业问题。“我们持续做好非遗手工技艺与时尚结合,把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同时做好线上线下的销售,让传统手工艺既能造福于当地群众,又能让世界看到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册亨县妇联主席刘畅说道。

通讯员 王定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匡奇燃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三审 陈俎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