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人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杨浦将“人民至上”贯穿始终。

“我通常只在出门的时候才化妆,今天的活动我很期待”,穿上旗袍,戴上太阳镜,抹上唇膏和腮红,85岁的她一大早为谁而“容”?“每天下楼都到花园走走,空气新鲜,很惬意”,清晨,她们坐在小区绿意盎然的花园里话家常,“墙外手挥手”如何成为“园中手拉手”?“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诸多创新尝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小区数字孪生系统启动建设,“智慧社区”怎么变得更“聪明”?“他更喜欢动手了,平时在家也会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残健融合运动会上,他在妈妈的支持和陪伴下走完全程,打造无障碍环境,如何在消除物理障碍的同时,让所有人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

正如杨浦滨江空间


(相关资料图)

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的打造

“精确到毫米”,

人民城市的建设考验着

“绣花功夫”。

杨浦将继续“穿针引线”,

“智造”与“质造”齐头并进,

让居民群众共享更美好的生活。

85岁的她一大早为谁而“容”?

吴美珍今年85岁,在长海路街道敬老院已经住了整整十年。穿上最喜欢的蓝色旗袍,戴上酷酷的太阳镜,还抹了唇膏和腮红……6月22日,她一大早就梳妆打扮起来,“我通常只在出门的时候才化妆,今天的活动我很期待。”

时而三两柔声的唱段,时而一个帅气的踢腿,当天上午9点,只见敬老院的小小一片空地,摇身一变成了室外舞台,沪剧《大雷雨》《龙凤花烛》,舞蹈《好日子》,武术节目等在此一一上演。

台下则早早排开了四五排纳凉座椅,院里的住养老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看演出。一个节目表演完毕,大家总是乐呵呵地喊着“再来一个”。

然而,看演出不是当天唯一的“项目”。一旁的凉亭内,社区志愿者架起相机,定格老人们的笑脸。树荫下则是活动区,四人围坐桌边,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香囊、香珠小包等手工艺品,结束后带回房间留作纪念。

这场活动由长海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携手长海路街道文体服务俱乐部共同开展。欢声笑语的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志愿者共同的努力。为老人们拍照留影的志愿者,来自社区摄影活动队;登台表演魔术“千变万化”的,则是长海路社区居民俞志雄。

“魔术表演很神奇,知道它是假的,但就是愿意看,而且看得很开心,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可是长大后,这种感觉就慢慢消失了。我想,魔术是一种能带人回到童年的表演。”对俞志雄来说,变魔术、玩乐队、说脱口秀都是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登台表演是本职工作,也是兴趣爱好。与商业演出不同,为同社区的居民送上公益演出,别有一番乐趣,“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平时接触魔术、脱口秀等演出的机会相对较少,我很高兴带着他们玩一玩,闹一闹,给他们带来笑容。”

92岁的朱玲玉当天穿着一件粉红衬衫来参加活动,神采奕奕:“活动很丰富,很感谢社区让我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吴美珍一大早的“期盼”也并未被“辜负”:“事实证明节目很精彩,很欢乐!”

“我们中心里,活跃着很多多才多艺的居民,他们热爱艺术,更热心公益,愿意在各种场合担任志愿者,为社区邻里作贡献。这让我们很感动,也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长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王侠慧告诉记者。

“墙外手挥手”如何成为“园中手拉手”?

防腐木制成的条凳干净舒适,身边长势甚好的小花赏心悦目,一大早,松花江路40弄小区居民史女士、李女士就坐在绿意盎然的花园里闲话家常,“每天下楼都到花园走走,空气新鲜,很惬意。”李女士说。

而在以前,这样的“园中手拉手”场景只能是“墙外手挥手”。

该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建成之日起,就被一堵围墙分隔成南北两个区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区只有一个出入口在北面,多年以来,这堵墙的存在不仅让环境越来越脏乱差,而且“南区”居民进出要多绕200米的路。因此,拆墙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2年,长白新村街道以松延居民区“美丽家园 ”项目改造为契机,通过开展居民意愿征询和人民代表建议征集等方式,响应民意,拆除了这堵墙,并借助街道、居民自筹等渠道,共筹措了38万元项目资金,打造了嵌入式“党建微花园”。“以前买菜只有一条路,去一趟都要绕圈子,现在方便多了。”史女士开心地说。

项目改造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个“微花园”,也成了居民散步、锻炼、话家常的“同心园”。不仅如此,统一规划设置的7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一排6个整齐的电瓶车充电桩以及晾晒场,更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松延居委会主任张波告诉记者:“拆墙后,两边的居民‘合二为一’了,拉近地理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居民心的距离。拆墙只不过是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还准备商讨一下引进物业,共同把小区环境打造得更加美好。”

两边居民“合二为一”,小区内的“同心圆”画出了“手拉手”的邻里情。这样暖心的“邻里情”在街校共建合作中也可见一斑。

为居民提供终身教育菜单式服务,用接地气的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化为社区的治理效能……日前,上理·长白街校“共创、共建、共享”项目启动。街校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资源共享、学校周边环境秩序巩固提升、“文明新风墙”打造、清洁家园志愿服务、“大手牵小手”公益课堂、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清单发布。“居民家门口的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身上的这一标签将越来越亮眼。

据介绍,后续,双方将继续深化社区校区园区紧密协作,推动社区治理做细做实做深,探索将文明创建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

小区也有数字孪生系统?

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近年来,杨浦持续推进智慧社区、数字空间等场景建设。比如控江路街道,就探索出了智慧停车、智慧河道等项目。当前,控江路1197弄小区数字孪生系统启动建设,从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科技 机制”双轮驱动赋能基层治理。

“这里是一网通办的模拟窗口。大家请看,1号窗口,专门处理企业事务,而2号窗口则面向所有居民……”

线上就可递交材料的一网通办窗口,实时监控手术过程的未来医院,直接自动备菜烧饭的智慧厨房……日前,来自四平路街道、控江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和长白新村街道的工作人员,共同参观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这些智能化的设施设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0年底,上海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其实,出门可享智慧交通、居家可享数字养老,数字化建设早已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基层治理的“法宝”。

“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诸多创新尝试,比如如何实现最小管理单元精细化治理等,我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控江路街道管理办主任陈怿表示,今年,控江路街道计划继续以1197弄小区为重点,在社区安全、为老服务方面,启用更多数字化设备,更好地服务社区,实现“先锋行动”2.0版的建设。

无障碍,只是消除物理障碍?

5月,共青森林公园内,一声令下,残健融合两人小队携手出发,边比赛边呼吸新鲜的空气,沿途欣赏美如梦境的“莫奈花园”,在林间花溪中感受流水蜿蜒穿过的静谧。

徐凡晟在妈妈的支持和陪伴下走完了全程,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他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他刚才后半段走不动了,我鼓励他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要到了,别让别人超过我们。”徐凡晟的母亲吴秋萍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希望能多办几次,“既能吸引大家出来锻炼身体,也能增进与社会的接触。”

有的是母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同事……此次上海残健融合运动会健康跑的温馨一景不止发生在这一个小队。

仇慧平时喜欢跳长绳、踢毽子,这次为了参加比赛,坚持每天走6000多步训练体能。仇慧的融合伙伴、殷行街道助残员沈琳一直在旁给她加油鼓劲。“尽管今天天气很热,但公园风景很美,环境很好,跑下来没感觉累。”仇慧说。

据悉,残健融合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深受残疾群体的欢迎,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自身也有了不少改变。“他更加喜欢动手了,平时在家里也会帮我做一些扫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谈及儿子的变化,吴秋萍告诉记者。“我记得以前仇慧不太愿意开口说话,现在更开朗了,更愿意和同事们交流了。”沈琳回忆道。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完善无障碍环境设施、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帮助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共享高品质生活,提高他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归属感,是杨浦一直在做的事。

当前,杨浦正在积极打造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对于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等布局、建设、维护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有的甚至精确到毫米。

杨浦区残联介绍,杨浦滨江的坡道建设,不仅可以让残障人群更方便地到达亲水平台,同样可以让推婴儿车的家庭、用轮椅出行的老人、短期受伤的人使用。杨浦滨江无障碍空间的打造,不局限于消除物理障碍,更是为了让所有人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