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凉山,你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贫穷,还是被遗忘的人间仙境?


【资料图】

两年前一部关于现在大凉山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横空出世,导演竹内亮带领摄制组一行探访了布拖县双河小学,万达爱心学校男子足球队,俄木一家,还爬了悬崖村,拜访了易地搬迁居民的新家。平静而真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制作组一起走了一趟大凉山。

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讨论,他们在社交媒体以及视频的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文字,这其中,有凉山人,有在凉山本地扶贫的干部,有支教老师,还有更多的是想要去凉山看看普通观众。

当然也有更多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关于凉山,可以说的太多了——纪录片中主人公的人生,还有竹内导演因为崴脚而没有登顶的悬崖村,以及纪录片的制作的前前后后。这些内容经过撰稿人的深度采编,就成为了这本《走近大凉山》。

十年!足以颠覆天地的变化

2011年前,竹内亮导演为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第一次来到凉山,受限于交通不便,他只能骑驴进山。

他因为这次中国之行,而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来中国发展事业。他可能未曾想到,十年后,他会因为一个年轻人的热情再次回到凉山,将真实的凉山一角通过摄影机传达给全世界。这次,他们的凉山之旅从绿皮小火车出发。

这趟绿皮火车在中国铁路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00公里的今日显得尤为悠闲,却承载着连接大山内外的重要功能。

除了交通的变化,凉山本地的变化也让人惊叹。曾经连电都不通的悬崖村,现在不仅有了电,还有了网,村民们发展起了旅游业,通过互联网售卖土特产,即便是在山上做小买卖的老人也懂得手机支付;2020年那些生活在高山上的居民也已经易地搬迁到现代式的小区里生活,孩子们可以安全地去上学,居民可以参加职业培训,学习技能……

在外部生存环境变化的同时,当地人的生活更好了,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更多的变化,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在本书中,也展现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凉山人的故事。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当更多凉山人开始诉说自己的生活

此次成书,主人公们都动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在纪录片中,俄木一家备受关注,爸爸俄木与妈妈文古的发言,令观众惊讶,大家都纷纷表示两人太“清醒”了,很有见识。

撰稿人哈妮特地对文古进行了专访了——文古小时候因为热心人士的资助上了小学,但因为家贫最终辍学;长大后,她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在苏州打工时,她喜欢读鬼故事,吃卷凉皮;因为在外打工太过辛苦,一度患病回家修养;在撰稿人哈妮向她发出攀登悬崖村的邀约时,她兴致勃勃地答应了;悬崖村下遇到网红博主时,她雀跃地蹦了起来……在这里,她不仅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坚韧的、对世界有探索欲的女性。

在书里,她也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故事,她说:“四十年了,我头一次写这样多的字,想想,好多个头一次都是因为有你们的出现。”

(文古与女儿拉洛在苏州时)

现在的她在县城里找了一份工作与在此处上学的孩子们作伴,她和丈夫都希望孩子们能继续学业,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片中备受瞩目的还有皇马俱乐部和昭觉县的合作项目,那群热爱足球的彝族少年同样牵动着读者的心。

据悉,该项目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继续推进,西班牙教练哈维也暂时离开了中国,不过他对撰稿人说:“凉山的队伍是最好的,有机会,他一定要再回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批孩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足球梦。土比土布、阿作伍勒、吉牛木牛三位队员写下了自己对足球的喜爱。因为足球,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体强壮了,“越踢越自信”“多练一下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也因为足球,他们去了成都、攀枝花、西昌等地。反过来,山外的世界也更让他们喜爱与珍惜足球。

梦想的回声:不管身在何时何地,有梦想都要说出来

在片中,竹内导演曾鼓励孩子们说出梦想。在整个“大凉山”的项目里,梦想似乎一直是关键词。徐亮是《走近大凉山》纪录片的策划人也是摄影师,他在本书中讲述了这个项目从成型到落地的点点滴滴。他从进公司开始就一直再筹备这个项目,如此执着,缘于他的一段支教经历。

(徐亮在双河小学支教)

2017年,在外国留学的徐亮回国过暑假,与友人骑行至明永村时,看到了村民们为支教老师马骅树立的纪念碑,深受震撼。在此之前,在国外的见闻常使他感到自己对祖国了解甚少。于是,2018年毕业后,他便来到了布拖县双河小学支教,纪录片中的俄木拉哈就是他班上的学生。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一学期,在学期结束时,他也犹豫是否要继续支教,但他想如果能为这里的孩子拍一部纪录片,意义或许会比他——一个非专业教师——留在这里支教更大一些。于是,便有了这部片子。

与徐亮不同,黄琦老师原本是品酒师,在行业内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却遭遇了“危机”,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意义感难寻。来凉山支教就是他给自己的缓冲期,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甚至渐渐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只想着怎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样帮他们解决困难。等回过头来,他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找到了继续的事业。在把双河小学的学生带到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凉山,考取教师资格。

(黄琦与孩子们在一起)

老师们的梦想支撑着学生的梦想,黄老师在书中写道,他带的学生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平均分全县前十的好成绩,三名学生到县外就读,其余的孩子也都顺利升入了县城的中学。

在书中与文字相配的是百余幅图片,采取高品质天岳书纸,高度还原大凉山的美丽,并通过空背裸脊的装帧形式,保证图书可以180度平摊。

在众多图片中,有一幅“悬崖村”钢梯的俯视图,使人倍感震撼。

在《今昔“悬崖村”》这一章节中,描述了当时悬崖村钢梯修建的前后经历,这是真正由凉山人的肩头架起的钢梯,在今天看来这“人工天梯”的存在仍旧是如此令人震撼。这钢梯承载在一代人的梦想,让凉山人走下“悬崖”,而今,他们也将继续为走出大山、更好地建设家乡而努力。

《走近大凉山》见证了十年间梦想的力量,给许多人带来了难忘的经历。也希望这部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作品能走到更多地方,让这真实的凉山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