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懂生活

我觉得,民国时期大师多是一个历史问题,主要由内外交加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再者民国的大师也算是晚清培养的,毕竟民国才有38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水平很差,全国差不多有百分九十的人是文盲,那个时候只要念过小学六年级的就是个文化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民国只有38年,一不小心就活超了,假使一个人1911年生,1949年死,也才38,一个38的中年人想必不见得有什么成就。

但倘若把条件放宽一点,改成“在1911年到1949年接受过中国教育”,那么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还真不少。

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民国初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那时候的文人上承传统,下启新知,知识水平达到了那个时候的最高峰 。本身具有优秀的文化底蕴,又积极开启新思想,从国外引进优秀文化,领先当时国人一大截,所以被叫做大师。

内因:民族衰亡、国将不国,发自内心的改变精神在内部驱动。

外因: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交汇贯通,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成就自然是井喷式的爆发。

其实,不仅是中国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的其它时期,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也一样,大师不是根据人口年代来均匀产生的,而是在某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某个时间段以爆发式的方式产生出来的。

早就有人提到了: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柏拉图时代和印度的佛陀时代差不多同时。也是有其内外部规律的。

民国大师在晚清时早已成名

所谓的民国大师,都是清朝出生的,是 清代 培育出来的,有的在清代就已经成名了。真正民国出生,民国培养,民国成名的在我影像里应该是没有吧。即使是辛亥革命那年出生,到四九年还不到四十岁。其中也没几个大师。

民国的大师也的确为后人形成了影响:

在很多领域里,当时的视角和现在差不多,当时大师们的理论一致沿用到现在,比如 陈寅格 的魏晋史学、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等,所以后人在学习的过程也无形增强了大师们的影响力。

俗话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让人佩服的”。清末是封建帝国真正彻底地被以西方近代科学哲学体系荡涤的时代,各近代学科体系刚刚从西方引进,其他人都是空白,那么就算一部分人只懂皮毛,也能成为人民心里的大师,因为是划时代的改变。

在那个半数以上人口均为文盲的时代,大师的标准肯定远远比不上现代。

其次,标准是相对的,在一个研究者寥寥无几的领域,能发几篇文章的都算是大师了。

再者民国的人是第一批接触现代思想,西方思想的人,这些人把新思想应用到国学研究里了,可以得出一些前人无法得出的结论。新中国相对来说就被民国抢了先机了。

独木不成林,时势造就这么多大师,这么多大师也互相成就了自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