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但在中国民间,乃成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6月21日上午前进乡千禧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粽情迎端午 传承家国情系列主题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信阳农林学院知联会会员方志宏副教授为孩子们讲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方教授作为信阳市文化产业专家,对信阳非遗文化有数十年的挖掘、保护及深刻研究,通过她的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民间不仅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的习俗,还有拴五彩绳、佩戴香囊、吃五黄、沐兰汤、剪五毒等习俗。

方志宏副教授在千禧社区传播传统文化

方志宏副教授详细讲解了香包制作习俗。香包是指这天给孩子佩戴的驱邪避害的“五毒”饰物和十二生肖动物布艺。这些布艺里包有或洒有以中草药配制的香料,既散发香味,又有灭菌驱邪功效,保佑孩子岁岁平安,健康成长。这一民俗将香包开发成了美化生活、广泛应用的民间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龙、凤、蛇、鹿、鸟类、虎、麒麟等动物都曾作为图腾崇拜物。这种久远的民俗,积淀在香包里,赋予香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色彩。孩子们听后受益匪浅,积极参加互动,了解了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熟悉了端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志宏副教授在千禧社区传播传统文化

6月21日下午方志宏副教授参加了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大学生众创空间多功能会议厅举办“浓情端午 追忆非遗”——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方志宏副教授作为旅游管理学院非物质文化社团指导老师,创新“非遗文化+手工艺”模式,让非遗基因“传下去”,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及手工技艺精髓,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方志宏副教授介绍端午节由来、习俗、香包制作非遗技艺、戴香包的讲究等端午文化及习俗。让非遗传统文化技艺进校园,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做非遗的保护者、挖掘者、传承者,从而服务社会,培养新时代的艺人。

方志宏副教授在信阳农林学院传播传统文化

近十年间,方志宏副教授拾遗乡间,凤凰涅槃,以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为己任,足迹踏遍信阳8县2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觅研究保护民间艺术文化之旅。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奔波于大别山的山川乡野,走村入户,以最贴近的姿态寻觅、研究、保护、传承着大别山区的民间艺术文化瑰宝,发掘出民间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魅力,践行着一位高校人文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家乡的深厚情怀,不遗余力进社区进高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文:胡汉科

方志宏副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和信阳农林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学生合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