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谭元寿京剧谢幕,谭元寿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宋宇晟)一个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这就是梨园行里的谭家。
10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这位京剧谭门第五代传人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而其身后的京剧谭派依旧绵延不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谭元寿之孙谭正岩手捧遗像步出告别厅。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梨园世家
梨园行有句话:一部谭家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
这话足以说明谭家在京剧届的地位,而谭元寿正出生在这个梨园世家。
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是京剧谭派创始人,同光十三绝之一,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均是谭门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这个艺术家族已传承七代。
也因此,谭元寿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五岁即已登台,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与父亲谭富英、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王幼卿等演出;十岁进入富连成科班学习,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945年,谭元寿出科,1949年自行挑班。
新中国成立不久,谭元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并随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连演15场《野猪林》。
1954年,谭元寿加入北京京剧团,得到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长期的提携与栽培。
资料图: 谭元寿(左)和谭孝曾 富田 摄
几代人的记忆
此外,与谭元寿合作演出的也不乏同时代的名角儿。其中,谭梅两家的交往,是一段屡屡被人提及的梨园佳话。
据说,梅兰芳大师在谭元寿20岁时就曾亲自打电话请他从上海赶回北京,陪梅葆玖在北京唱了一场戏,还在家中给谭元寿和梅葆玖说了《打渔杀家》和《大登殿》两出戏。
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谭元寿参加了不少新剧目的创作演出,主演了《智取威虎山》《草原烽火》《青春之歌》《红岩》《节振国》《刘三姐》《党的女儿》《沙家浜》等十几出现代戏,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
其中,京剧《沙家浜》更是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人。他曾在上海一口气连续演出44场《沙家浜》,唱念做打舞均一丝不苟、场场精彩。
在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马未都说,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看谭元寿先生的戏。“我刚才看到谭先生的遗容,一下想到的都是50年前的事了。他在《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0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谭老家属亲人、同行好友、同事同仁以及众多文艺界人士和戏迷观众前来送行。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后继有人
10月9日12时许,谭元寿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而就在今年7月,谭门第八代、谭正岩的儿子也出生了。一个月后,今年8月,谭正岩在儿子满月那天,带着孩子去看爷爷,全家四代同堂照了全家福。
谭元寿之子谭孝对媒体表示,如今谭家第八代已经诞生,小孙子如果条件允许,性情也适合学京剧,就一定会学戏,继承谭派艺术。
资料图:谭正岩、谭元寿、谭孝曾同台。 婉拉黛 摄
10月15日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叶少兰、赵葆秀、王蓉蓉、于魁智、李胜素、迟小秋、杜镇杰、胡文阁等京剧界晚辈前来悼念,尚长荣、蓝天野、王珮瑜、李幼斌、刘长瑜等人敬送了花圈。
曾与谭元寿合作四十多年的叶少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元寿大哥去世了,我非常非常难过,他的去世是京剧界的重大损失,谭家几代人为京剧事业、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元寿大哥一路走好!”
当日前往悼念的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告诉记者,“谭元寿先生对我们技艺的传承特别有帮助。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参加学校的重要活动,包括研究生的开班、大师授课等等。我们很多研究生班的同学,包括一些青年教师,都曾到谭先生家问艺。他对京剧老生艺术的传承,目前来说是无法替代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生代演员会接上京剧艺术发展的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