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灰,懂些歪理的90后老男孩。

刚看到“北大教授去世,儿子用塑料袋装骨灰”这个新闻标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虎父犬子”的事例。


(相关资料图)

父亲有才有德,但儿子却无才无德,然而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北大教授的儿子有才也有德,为人也很孝顺。

这样的人又因何会用塑料袋装自己父亲的骨灰呢?

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教授生前酷爱学术、知识渊博,一生教育出无数英才,勤勤恳恳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最后带着满身的功德仙逝,享年89岁。

在亲友的目送当中,老教授的遗体被送进了殡仪馆进行了火化,到此一切都还算正常。

问题就出在下一个环节:骨灰盒。

教授的儿子在挑选骨灰盒时,听到上面骨灰盒的价格愣住了。

教授的儿子看着那个木质的骨灰盒,既然属于“最低档次”的,显然它的不可能会用名贵的木材去制造。

成本不高,但价格却异常的高昂,他就询问工作人员有没有更加便宜的,对方却很不耐烦的说:

“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都没有跟你说几万块钱的,你不会连个好一点的骨灰盒都舍不得给父亲买吧?”

正常人被对方这么一激,都会咬牙买下这个“高昂的普通木质骨灰盒”,毕竟谁都不想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头,而那工作人员似乎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一点都不担心别人不买。

老教授生前是一名很正直的教师,所以他的孩子不仅学识渊博,三观很正且富有孝心。

老教授生前一家人相处的非常和睦,在他弥留之际,儿子也是久伴床前陪伴,带着他到处观景,让他开心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

他从自己的车后备箱中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把自己的父亲的骨灰盒装了进去,而后就此离开。

他不接受这种“绑架式”的消费,决定去别处寻找一个更配得上自己父亲的“居所”。

这种行为触怒了殡仪馆的司仪,当即理直气壮的对其破口大骂:

殡仪馆的其他工作人员也是吃惊不已,显然这种情况他们很少见,有些人气急败坏就把这事发到网络,配上文案:

“教授走的凄凉,儿子不孝顺,竟然用塑料袋装父亲的骨灰。”

从配文就不难看出,他想利用舆论的力量,强行将“不孝”的名头扣在老教授的儿子身上。

可能他以为网友看到这种事会站在他这一边声讨教授的儿子,却不料事情却反转了。

教授的儿子相安无事,殡葬业却遭到了声讨。

大部分网友抨击的都是:

评论中也都是清一色的“站队”教授的儿子。

生前不孝顺,死后买一点贵的骨灰盒就是孝顺?

生前孝顺,死后不买贵的骨灰盒就是不孝顺?

如果这个选项放在你们面前,你们要怎么选?

而且,我们尚不清楚教授的儿子做这种行为,是否有别的原因,比如说治疗的花费...

否则说实在的,一个拥有拳拳孝心的人,又何惜这么点钱?是否有隐情都尚不可知,有人就急急忙忙的跑出来,指责他的不是。

吃相真的太难看了。

我还记得2013年的时候,央视曾曝光了一起“天价”墓地的调查。

有人炒墓地如炒房。

“不到1平米的墓穴,要价比商品房还贵。”

甚至八九万都买不到一平米,那时候新闻曝光轰动一时。

每到清明节,不断攀高的殡葬服务费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且,还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女网红喝农药自杀,死后骨灰被掉包配阴婚”的事件吗?

殡葬业的灰色地带,远不止于此。

既然曝光了,那么我觉得也是时候该做一些整治了。

想想,如果真的出现“活不起又死不起”的现象,那么又该有多么的悲哀。

前段时间,小灰看到了一段感人的视频。

一名58岁的男子,站在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床前,一遍又一遍的跳着自编的舞蹈。

88岁的老母亲满脸笑意,儿子即便年近花甲,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只会做一些“笨拙”的事情来哄她开心。

孝顺从来都不是死后的一个高价骨灰盒,而是活着的时候,每一天的陪伴,点点滴滴的关爱与温暖。

古往今来,“孝”很多时候都会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品性。

有的人活着的时候不愿尽孝,在人死后装模作样,玷污了“孝”一字。

当孝顺被曲解成“让别人以为你孝顺”,那么尽孝的意义就已经完全变味了。

归根究底,不是心甘情愿的孝顺,做出来的“孝举”也是变味的。

乌鸦尚且都懂得反哺,更何况是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是一种悲哀。

莫让此事发生,否则死后即便是用古董盒子装骨灰,又有何意义?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的身边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