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你找了2份资料,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2、一.由于维生素D缺乏,营养不良,佝偻病后遗症等原因造成的X型腿、O型腿(俗称罗圈腿),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需医学矫正外,其他的均可通过运动锻炼来纠正或弥补。
3、具体方法:压腿运动:通常采用直压腿和侧压腿。
【资料图】
4、2、踢腿运动:O型腿采用小腿外踢法;X型腿采用小腿内踢法。
5、3、夹腿运动:双脚、踝、膝同时靠拢夹紧,坚持数分钟后放松。
6、然后重复平时走路,注意姿势。
7、二.小儿O形或X形腿需要手术治疗吗常见有的家长在小儿3-4岁走路摔跤时,才发现小儿的双腿是“O”形或者“X”形。
8、何谓“O”形、“X”形腿呢?“O”形腿是双腿呈“O”形状,医学上称之为膝内翻。
9、“X”形腿是双腿呈“X”形状,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
10、发生“O”形、“X”形腿的原因主要有:(1)佝偻病(俗称软骨病):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小儿骨骼系统发育障碍。
11、小儿骨路的发育需要钙、磷等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都离不开维生素D。
12、当维生素D缺乏时,骨路的发育乃发生障碍,加上小儿走路和站立过早,身体的重量造成双腿的负担过重,就可以形成“O”形或“X”形腿。
13、(2)先天因素:此类小儿大多在新生儿期和小婴儿期就已表现出来了。
14、两个小腿骨(肠骨和腓骨)在出生后就呈轻度或中度弯曲,这是正常的现象,可能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有关。
15、但严重的弯曲就需到医院检查了。
16、小儿有轻度的“O”形腿。
17、,经过体格锻炼和合理的营养,身体健壮后,随小儿生长发育而自然纠正,不需手术治疗。
18、若在站立时,双膝关节距离大于10厘米,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19、“X”形腿多在2-3岁时表现出来。
20、若轻度的为正常现象,到4-6岁后可以自然矫正。
21、比较严重的可以在鞋跟内侧放一个楔形鞋垫矫正,经矫正仍不见好,而且双脚后跟内侧(两侧内踝内)距离大于10厘米,须考虑手术治疗。
22、有关"O形腿"、"X形腿"、"肘内外翻"等的矫形治疗介绍脚不直,走路呈内或外八字,下肢不等长,扁平足,常跌倒及常喊脚痛的小患者。
23、分析的结果,共同的问题是这类的小朋友通常是有“X形腿”,韧带相对松弛,肌肉相对较无力。
24、正常的脚是直的,当膝盖并拢时,两踝内侧亦应该是紧靠的。
25、当不能紧靠,且距离在2厘米以上时,便可以称做“X形腿”。
26、正常小朋友的脚,在两岁以内因为胎位姿势的关系身材比例、尿布及体重平衡的问题,通常会偏向“O形腿”。
27、在二到四岁因受成长与姿势改变的影响,又会偏向“X形腿”。
28、四到七岁是逐渐恢复的时候;到了十岁左右,百分之九十五的脚会完全变直,百分之五的脚仍有一些问题。
29、为了补偿X形腿所带来走路的不便,因此小朋友必须改变走路的姿势,使得足底内侧承受较大的力量而成扁平足,使得两踝必须张开像长短脚,足尖方向改变成“内、外八字”,肌肉容易疲劳而致疼痛,两膝在跑步时易相撞而跌倒。
30、大部分的家长实在不必太忧虑!这种症状长大后基本都会好。
31、只要不要让小朋友有跪坐的习惯,而暂时改为盘坐;再鼓励小朋友多运动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则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将在上小学之后完全正常。
32、问题是仍有少部分的X形脚,或者因为程度太厉害而无法完全恢复,或者另外有病理因素,因此需要医疗上有儿童骨科专科医生支持才可纠正,如矫正鞋、矫正支架、甚至开刀等。
33、“X型腿”关键应该预防,应该找一位儿童骨科专科医师协助作长期门诊观察,在需要治疗的时候协助作恰当的决定。
34、O型腿多数为儿童佝偻症的后遗症,是由于儿童缺钙而导致骨质软化,当儿童学走路时,因负重的关系逐渐形成。
35、有一少部分O型腿病人则是因为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胫内翻等。
36、儿童佝偻病后遗症所致轻度0型腿或X型腿无需治疗,长大后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37、重度0型腿一定要到专科医院请儿童骨科专科医生检查原因。
38、一般在儿童4岁左右,即可考虑骨科手术矫治。
39、一、“O形腿”(膝内翻)的治疗生理性膝内翻(“O形腿”)不必进行特殊治疗,应该向家长说明这种内翻现象,随负重和骨骼的发育将会自动地纠正。
40、一般对发育性的膝内翻不用Denis-Browne夹板,因为可使生理性膝外翻及足旋转畸形加大。
41、有人应用矫形鞋,认为可能“有效”,但缺乏矫形鞋或主动、被动锻炼能够改变下肢力线自然发育的科学依据,因此应当慎用。
42、最好是对生理性膝内翻病儿进行随访和指导。
43、严重畸形者,下肢力线排列明显异常,应行手术治疗,在成角处进行胫腓骨截骨术,手术中可同时矫正胫骨的扭转畸形。
44、如果病儿的骨龄合适,则行胫骨近端外侧部分不对称性的骨骺阻滞术加腓骨截骨术,可矫正畸形。
45、佝偻病的患儿,应在自觉症状消失,检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确定佝偻病已经静止,年龄较大,骨质坚硬,膝间距在10cm以上者,行走时膝关节疼痛,可行手术治疗。
46、矫正畸形,重建下肢力线性正常关系,或使关节面平行,恢复行走和负重功能。
47、截骨部位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48、应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片来确定。
49、多数患儿应在胫骨上端采用V型或楔形截骨矫正。
50、小腿中下段有明显畸形者,测量胫骨的截骨两端的纵轴线与骨骺横线垂直,两纵轴线相交处即为胫骨的截骨部位。
51、术后胫骨两端的骺线应平行,则畸形完全矫正。
52、如果内翻畸形在膝部最明显时,可在股骨干与胫骨干轴线相交的位置,在股骨或在胫骨,为截骨部位。
53、若主要畸形在股骨时,其矫正角应在测定角上加10度后进行截骨(正常股骨下端向内斜10度),木后才能恢复正常力线关系。
54、二、“X形腿”(膝外翻)的治疗膝外翻系膝关节向外翻转,股骨关节面向外倾斜。
55、儿童足部纵弓尚不健全,足弓平坦,轻度外翻。
56、在2~6岁期间的儿童存在发育性膝外翻,有轻至中度的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57、如果膝外翻明显,儿童走路笨拙,走路时双膝摩擦(膝外翻又称碰膝症),两足分开。
58、病儿可能使一侧下肢沿另一侧下肢摆动,以防膝部碰撞。
59、病儿易疲劳,其足尖向内侧偏,以使身体重心落在足底中央,即第二跖骨。
60、如果小腿三头肌和髂胫束挛缩,其足尖则偏向外侧,常常出现小腿后侧或大腿前部疼痛。
61、严重膝外翻,股四头肌力线排列紊乱,髌骨向外侧滑脱。
62、膝外翻儿童体育活动较少,身体往往肥胖。
63、异常的负重关系能使膝内侧副韧带拉长,有时导致退行性关节炎。
64、膝部外侧受力大,股骨关节面向外倾斜。
65、治疗 发育性膝外翻2~6岁的儿童,95%将自行纠正不需要进行治疗。
66、特别是病儿行走时足趾向内偏者,则自行纠正可能性更大。
67、如果存在髂胫束或小腿三头肌挛缩为产生畸形的力量时,应行手法被动功能锻炼使之伸长矫正畸形。
68、有时膝外翻持续存在不能自行矫正;或迟至少年时畸形发展,青春期逐渐加重。
69、这些病儿存在过度的膝外翻和足内旋,重力中心落在足第一跖骨的内侧。
70、为防止足疲劳,可应用足的纵弓支撑物或用足内侧楔形物垫高3~5mm,鞋底中间作成稍具弹性的矫形鞋,同时亦可以改善足趾内偏。
71、严重膝外翻,特别在8岁以下肥胖儿童及病理性膝外翻者,在白天可应用膝外翻矫形器,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使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外侧骨骺免受体重压迫。
72、矫形器只应用1-2年,夜间不负重时不宜应用。
73、治疗无效时,需行手术治疗,以学龄期为宜,内踝间距10cm以上时考虑手术。
74、手术治疗 如果病儿骨骺尚有充足的生长趋势时,可行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内侧骺板阻滞术或生长抑制术。
75、但由于骨骺生长速率测量有一定困难,个体差别大以及手术并发症等,疗效难以预测,这类手术临床很少应用。
76、截骨术 此种手术的优点是一次将畸形彻底矫正。
77、多数病例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或股骨远端“v”形截骨术。
78、手术容易。
79、疗效确切。
80、畸形重者应防止腓神经损伤。
81、操作方法:膝外翻畸形往往合并膝关节力线在前后平面向上外侧倾斜。
82、如果倾斜>10度、膝外翻角>12度~15度时,应行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即能同时矫正膝关节的倾斜,亦可以防止胫骨近端向外侧移位。
83、手术可取股骨内侧纵行切口,自膝关节水平向近端延伸10~15cm。
84、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层。
85、从内侧间隙解剖股内侧肌,向外拉开暴露干骺端和骨骺。
86、术中应用X线监控,首先确定膝关节轴线。
87、必要时,切开膝关节,由内侧向外置一根导丝,横贯关节与股骨远端关节面平行。
88、然后,在距关节面2~2.5cm处,按测量的外翻角做楔形截骨,压合截骨面应与关节内导丝平行。
89、在证实外翻畸形矫正后(术后可保持股骨外侧小部分皮质的连续性,也要防止股骨旋转),行Coba板和螺丝钉内固定。
90、切口按层缝合。
91、术后管型石膏固定。
92、一般截骨6周愈合,拆除石膏,膝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下肢负重行走。
93、股骨远端“V”形截骨术,经股骨前内侧切口,经股中间肌股内侧肌间进入,注意将髌上囊向下方推开,暴露股骨下端,于股骨骺板上方行倒“V”形截骨,后方皮质切开时要保护好,截断后“v”形截骨尖部插入截骨远端的皮质下,防止远端向后翻转移位,当截骨端嵌插后,将小腿逐渐内移,达到力线恢复正常状态,即可逐层缝合,不必行内固定,在保持良好轴线情况下先打一长腿石膏托,待石膏变硬后打管型石膏。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